這是一出可以預見結局的悲??!
觀眾需要思考的是這個悲劇的必然性:趙二虎必死!龐清云必死!投名狀必破!
我從兩個層面說說這個故事,第一是“投名狀”的命運;第二是三兄弟的命運。有些人習慣用《易經》的道理預測和解釋這個結局,這是一個絕對可行的路子。但我用更簡單的組織行為學原理通俗分析,希望對創業的老板有所啟發
投名狀是什么?
投名狀是民間的一種“契約”,維持它的基礎是忠義。當龐清云提出加入清軍的時候,三兄弟之間缺乏信任,于是提議結義。但是投名狀的真正價值在于大家可以籍此取得相互信任以便舉事,并非是感情發展到了不可相離的地步的產物,也不是出于對彼此情誼的見證。三兄弟中姜午陽、趙二虎出身民間他們對投名狀所表達的兄弟義氣看得很重,而龐清云則把結義看作是取得行動共識的一個條件。
三兄弟對加入清軍的使命也有根本不同的理解。姜午陽和趙二虎以為加入清軍就可以更好地找到吃的、就可以享福,并繼續過自由自在的日子。龐清云自然以此作為吸引、說服兩兄弟加入的清軍的一點理由,但他對軍隊的未來和使命自然有他的想法。
最最關鍵的是這里邊沒有一點點欺詐,也沒有互相利用的動機存在。文化就是這樣的事情,每個人都以為別人能夠理解自己的意圖,每個人都以為自己的想法是理所當然的。
姜午陽和趙二虎拉起土匪隊伍,就是為了混口飯吃,加入其中的都是鄉里鄉親。生逢亂世,很不容易,他們深深體會到兄弟共存、相依為命的關系。作為頭領無非因為英勇,但沒有特權。他們被龐清云吸引完全是由于龐清云的武藝和頭腦,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人和人除了仗義還有志向的差別。而龐清云是職業軍人,他需要勝利甚至可以不計代價。龐清云受到正規訓練和教育,除了治軍思想的不同,他對職業軍人、官員的使命和未來抱有職業化的想法。
因此,在對舒城的作戰策略上就初步顯示了價值觀的沖突。趙二虎決不認為為了勝利可以采取敢死隊的作戰方案,因為參軍無非是為了獲得好的生活,犧牲弟兄生命去取得勝利沒有價值。但龐清云不這樣認為,他認為軍人的使命就是作戰克敵,而要戰勝手中握有火器的強敵,不去犧牲就會遭受更大失敗。
這里的根本分歧在于:一個認為作戰就是軍人的使命;一個認為作戰是一種實現生存目標的投機手段。但這里的關鍵是:這個潛在的認識分歧沒有被雙方發現。
上一頁12 3 下一頁